喜欢创作的朋友们应该都明白,写作最重要的无非就是两个因素,一个是叙事逻辑,一个就是情感加持。
然而现在高考作文喜欢什么文体?是议论文,传统记叙文几乎快要灭绝了。
出题者喜欢让考生读一些抽象的素材,指引学生往宏大叙事上靠。
与此同时,文章一味强调结构,修辞,技巧。这种文章还要让考生写出感情,这无异于在马桶上雕花。
这样写出来的文章,没有任何感情与灵魂,只有假大空,反手就扔进了垃圾桶。
所以你能看到,网络上有很多连话都说不明白的人,简单一件小事能说个七七八八,毫无逻辑可言。
抖音上也总有人喜欢发些高深的抒情文案,仔细一品,不过也是把一堆乱七八糟的网络流行假文艺语句缝合成一个四不像。
意义不明的意象,物象,一堆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被缝在一起,不是用力过猛就是记流水账,让人看了只觉得空洞混乱。
擅长写高考作文的,其实不是作家,而是在办公室里面给领导写材料的那帮人,他们可太会公式化创作了。
应用类文章,不需要积累,只需要套模板即可。
而且语文教育的阅读理解分数占比很大,学生却很少有机会去读完一本课外名著,导致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更弱了。
写作需要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。而十七八的学生,几乎都没有。
我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痴迷于每年讨论高考作文,或许这可能是被他们神圣化的高考里,唯一一件能插上几句嘴的东西。毕竟文无第一嘛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
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眼里公认的高分作文:
以吹嘘宏大之物为基本点,举出各种名人案例加以佐证,辅以华丽少见的修辞,加上不知道从哪个短视频偷来的少见的古文名句与西洋哲学黑话。把文章的语言搞得讳莫如深,云里雾里,最后加上令人亢奋的结尾。
恭喜你,这就是一篇50+作文。
真的想发表一个暴论:做一个晚自习语文题甚至不如花一晚上读一本名著有用。
只是做试卷上那些琐碎的公式化阅读题,反而会降低你对文字感知能力。也导致很多人极其讨厌语文课,上课不是讲话就是睡觉,反正语文嘛,再怎么也不会考太低。
身边统计学显示,那些爱看闲书的小说痴子,语文成绩都还挺好。
语文本来是一门略带艺术性的学科,而如今却如此肤浅与冰冷。尤其是写作,本该是最能抒发思想与情感的方式,但如今考生们只能戴着镣铐跳舞,被逼着写一篇连自己都觉得虚假的现代八股文。
所以每年的六月,看到那些各路人马,热衷于讨论那些歌颂宏大的高考作文题目多么多么难的时候,我都会感觉到厌恶。
一群没读过几本书,连字都扣不明白的人,这时却热衷于讨论该如何写一篇看似深奥的文章。
或许他们不是想展示他们多有文采,而是只想表达他们有多么会做题。